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一项挑战,就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,如何实现人文社会教育,教育如何帮助人们成为未来的主人。
让-米歇尔·布朗盖(法国革命教育部部长)
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学习空间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,未来学习空间打造无疑又是一个领域不断探索的改变升级之路。
未来的学校空间绝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改变,其核心是教育理念、学习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革的物化体现。
未来学校空间打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维度:
1. 从“固定容器”到“灵活可变的生态系统”
·打破传统“盒子式”教室和固定行列式座位。空间布局高度灵活,配备可移动、可组合的家具(如隔断、白板、桌椅),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(如小组讨论、项目协作、个人深度学习、集体讲座)快速重组。
支持多元化的学习模式,让空间服务于学习,而不是让学习适应空间。
·具体体现:活动隔断墙、多功能学习区、可书写墙面、灵活储物空间。
2. 从“以教师为中心”到“以学习者为中心”
空间设计的焦点从讲台和教师,转向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和体验。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“栖息地”,满足个性化学习路径。赋能学生,给予他们选择学习地点和方式的自主权。
非正式学习区: 走廊、角落设置的舒适沙发、榻榻米、讨论舱。
独立静思区: 为需要专注的学生提供安静、不受打扰的小空间。
社交协作区: 开放、宽敞的区域,方便团队进行项目制作和讨论。

3. 深度融合的“无边界”技术环境
技术是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工具,而非目的。
技术不再是孤立在电脑房的设备,而是像水电一样无缝融入所有空间的基础设施。支持无缝接入、实时协作和虚实融合的学习体验。
· 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。
· 交互式显示屏遍布各个学习区,支持多设备投屏和协同创作。
· VR/AR/MR设备用于模拟实验、历史场景重现等沉浸式学习。
· 物联网(IoT)设备用于环境调节、数据收集和空间管理。
4. 拥抱真实世界的“社区连接器”
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,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。打破学校与社区的围墙,使学校成为社区的文化和终身学习中心。同时,将外部世界的真实问题引入校园。
· 向社区开放的设施: 图书馆、体育馆、创客空间在课后对公众开放。
· 真实项目工作室: 与本地企业、博物馆、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的工作室,学生参与解决真实问题。
· 透明的设计: 大量使用玻璃墙,让校内外的活动相互可见,增强与社区的连接感。
5. 支持创造与实践的“创客空间与工坊”
知识通过实践内化,创新在动手中培养。将STEAM教育理念实体化,提供从想法到实物的完整制作环境。强调动手、试错、迭代和创造。
· 具体体现: 配备3D打印机、激光切割机、木工/金工工具、电子设备、缝纫材料等的创客空间;同时也有用于艺术创作、戏剧表演的“湿空间”(允许弄脏、弄乱)。
6. 关注福祉与可持续的“绿色健康环境”
健康的身心是有效学习的基础,高度重视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空间设计遵循生物亲和原则,促进人与自然的连接。
· 具体体现:
· 充足的采光与自然通风。
· 大量绿植、室内花园甚至可食用植物墙。
· 使用环保、无毒的材料。
· 提供多样化的休憩和活动空间,鼓励身体运动。
· 良好的声学设计, 控制噪音干扰。
7. 促进社交与情感发展的“第三空间”
·关系是学习的催化剂,社交是成长的重要部分。除了正式的教室(第一空间)和家(第二空间),学校需要打造舒适的“第三空间”,促进学生之间、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和社交情感发展。
·· 具体体现: 校园咖啡厅、舒适的阶梯式休息区、开放的中庭、游戏角等,鼓励自由、轻松的互动。
总结:未来学校空间的本质
未来学校的空间,其最终目标是从一个知识传授的场所,转变为一个支持知识创造、技能培养、社交协作和人格成长的动态学习生态系统。它不再是静态的、被动的“建筑”,而是成为一个能够响应师生需求、激发创造力、并与广阔世界紧密相连的、有生命的“第三位教师”。
这种转变对教育者、设计师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,要求他们共同协作,以全新的思维模式来设计和运营学习空间。

